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1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一所全日制非营利性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市,学校举办方为南安市大型国有集团企业泉州市南翼港区有限公司。办学以来,学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国家经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不断夯实办学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塑造专业品牌。学校董事会成员具有深厚的办学情怀,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实用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学院教学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199157.7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98607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6790.3平方米;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校内实践基地5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60个。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充足,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已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学生宿舍楼等,教学设施设备完善,较好地满足师生教学生活需要。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按照一流校园标准和5000在校生规模开展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条件,形成主辅校区功能突出、实践研发基地定位明确的校园功能布局,日后可满足师生教学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经费
学校坚持教学投入优先原则,经费预算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我校办学经费主要收入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费、学杂费收入等。我校事业收费包括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2017年收入224.16万元、2018年收入144.42万元、2019年收入79.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安全的教育经费2017年收入62.05万元、2018年收入50.33万元、2019年收入70万元。经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支出比例合理,并逐年提高。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逐步提升
现有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600M,教学用终端(计算机)80台,网络信息点数3个,无线网络部分覆盖,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搭建校园数字化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结构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既有聘自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有自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配备两名副高职称的学术骨干,并配配多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得到丰富的实战训练。
学校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深化从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老师管理工作水平为保证,着力建设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名,双师型教师2人 ,占比20% 。生师比为12:1; 近三年来,通过网站公开招聘的形式,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为充实师资队伍,改善了专业课教师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将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原则,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招生录取情况
2017年计划招生295人,实际录取28人,实际报到 11人,报到率为39.28 %;2018年计划招生300人,实际录取39人,实际报到13人,报到率为33.33%,2019年计划招生614人,实际录取133人,实际报到62人,报到率为46.61%。从这三年招生情况看,学校的招生数和报到率逐年提升,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改善,但各专业招生情况相差较大,专业发展不平衡,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社会需求调研工作,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7-2019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分别是100%、60.23%和48.35%;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017毕业生就业率为71.42%,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97.6%,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79%,毕业生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体现在当地就业和中小微及基层就业。
三、专业建设
(一)专业点学生分布
办学以来,学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国家经济转型、企业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不断夯实办学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塑造专业品牌。致力于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实用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合理性,目前设有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四个系,开设有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空中乘务、国际商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12个专科专业。随着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将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无缝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如下表:
表1 学院2019年全日制在校生专业大类分布情况
排名 | 专业大类名称 | 学生人数 | 占学院在校生总数比例(%) |
1 | 汽车工程系 | 6 | 6.4 |
2 | 机械工程系 | 7 | 7.5 |
3 | 建筑工程系 | 5 | 5.3 |
4 | 经济管理系 | 76 | 80.8 |
表2 学院2019年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排名 | 专业名称 | 学生人数 | 占学院在校生总数比例(%) |
1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67 | 71.3 |
2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6 | 6.3 |
3 | 建设工程管理 | 5 | 5.3 |
4 | 汽车检测与维修 | 6 | 6.3 |
5 | 财务管理 | 7 | 7.5 |
6 | 电子商务技术 | 1 | 1.1 |
7 | 国际商务 | 1 | 1.1 |
8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1 | 1.1 |
(二)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四维一体(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党建文化、师德文化)的育人环境。努力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展现出文明礼貌、勤奋好学、健康向上的学风校风。
(三)课程体系
学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2019学年全校各专业开设课程共有203门,总课时数为8880学时。课程体系构建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并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四、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毗邻福建最大的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等区位优势,先后与泉州、南安市近100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搭建了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合作平台。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学校之前处于重整阶段,办学资金有限。主要工作围绕在加强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在加强内涵建设、走出特色办学的道路上还欠缺许多,面对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还有较远的路要走,现就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一)专业建设显性成果不足
学校专业建设质量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还比较匮乏。目前学校在省级、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量尚处于空白状态,标志性成果匮乏。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的教科研整体水平还不强,导致课程建设开发的能力比较欠缺,高水平课程开发和建设成效也就不够明显。
(二)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课时工作量而已,没有认识到社会服务是大学教师应有的社会职责,是学校声誉提升和事业发展必然要求,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前期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仅停留在应对学生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等条件难以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影响教师研究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师服务能力的提升。
六、整改思路
(一)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力度。内培外引相结合,增加师资投入,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吸纳行业企业专家作为稳定的团队成员,并提高企业成员的兼课比例,同时加快企业专业带头人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双带头人机制,发挥企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专业集群协调发展
加强专业设置的调研和研究,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文件,增强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专业的基本规模,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发展。在“规模适度”的发展战略期间,学校将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品牌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合理规划专业群实训场所,大力建设专业群双师教学团队,发挥专业群重点专业的各方面优势,促进群内其它专业协调发展。
(三)优化实训基地布局结构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应用功能。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布局,结合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的布局和推进建设,使实训基地建设向专业群,向生产经营、产学研用结合,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等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的融合机制,实现高水平的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首先是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科研是学院专业建设与办学层次提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师资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是转变理念。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形成“主动科研、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科研”的新局面,以科研推动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9月5日